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
 
 
 
 
 
文章内容页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会议>>正文
基地主任申仁洪教授参加江门“新型特教学校建设学术研讨会”
2018-11-15 10:40   掌握现代特教

11月14日,“新型特教学校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教育部重点课题“响应全纳教育的新型特教学校建设的深化研究”子课题研讨会在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幕。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江门市教育局、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智力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办,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专家学者、特殊教育学校代表200余人齐聚一堂,探讨全纳教育背景下新型特教学校的“中国样本”。

研讨会期间,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特教专家来到现场,围绕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教学校转型发展等问题,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学术对话。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申仁洪教授:《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发展:方向与路径》

申仁洪教授指出,推进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转型发展,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大势所趋。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就提出“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概念,2006 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则明确“应当确保在各级教育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生学习”。同时,推进特校转型发展也是我国特殊教育本土实践的必然走向。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推出了很多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新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教育部印发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加快了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申仁洪教授认为,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一开始就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在特殊教育顶层设计中,特殊教育学校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中是骨干,而普通学校中的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和特殊班)则应是区域特殊教育发展的主体。然而阶段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战略掩盖了特殊教育学校骨干地位和融合教育主体地位的落实。因此,在新时代,特殊教育学校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以真正发挥其在区域特殊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申仁洪教授认为,传统的特教学校教育功能要从义务教育逐渐扩展到早期干预与早期教育、跨学科整合教学与送教上门、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特教学校要在评估残疾儿童需求、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开发职业康复和职业教育方案,集成与整合相关资源,运行和监控康复与教育的过程,评估康复与教育效果,安置并持续支持职业生活,发展整合性的职业康复与职业教育模式,实现康复体系、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一体化,职业康复、职业教育、就业支持和工作进程一体化,职业培训、就业安置和社区生活一体化。以区域资源中心为载体的融合教育专业伙伴,要承担起学习本位的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生涯整合导向的转衔服务、基于通用学习设计的课程发展、康复服务支持与特殊需要课程的开设、相关服务资源的整合与服务协调、标准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区域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工作、随班就读质量标准研制与工作督导、融合文化导向的社区工作、特殊儿童家庭倡导与家庭增能等。

申仁洪教授指出,转型中的特殊教育学校需要具备多元教育需求应对能力,完善愿景、动机、资源、专业能力和行动计划等,从启动、实施、维持和开展四个阶段着手逐步消除阻力、增加动力、获得接纳与认同。融合性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准备:改变学校管理模式,实现由从科层管理到合作参与管理;化解教职员工疑虑,激发教师信心;充分了解特殊学生的人数、类型、障碍的程度、能力、需求、长处和局限;拟订相工作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评估所需要资源并落实;无障碍环境规划和改造,相关支持的寻找与落实;对可能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制订可操作的IEP,并对课程与教学(如学习目标、课程表、课程内容、教学材料、作息时间表、活动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教学用具和辅助学习用具等)进行调整;给予随班就读教师更多的自由调控时间,使其能够充分考虑针对特殊学生的课程与教学方案,进行补救性教学和相关服务的支持;建立随班就读协作团队,规划并相对清晰地界定各相关人员的权利与职责,提供可能的协作方式、相对固定的协作时间和协作任务,从而建立起一种鼓励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

申仁洪教授认为,融合性学校的变革体现在,学校可以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强对班就读问题的处理能力;提供成功的随班就读案例和有效的实施模式,以便新接手随班就读的教师有可以模仿和参考的实作蓝本,增加成功实施随班就读的信心;提供制订个别化教学计划的支持,如聘请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专家、心理工作者、相关康复人员等,引进社区资源、校外特殊教育资源、特殊教育相关服务;提供制度化的支持获取渠道,使随班就读教师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如资源的支持、心理支持、课程与教学调整的策略和方法支持、特殊需要学生评价的支持等;建立家校协作机制,保证家长了解和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并提供家长培训、咨询和支持的服务,从而让家长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鼓励特殊孩子家长和普通孩子家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长,给予他们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具体资料,以便减少他们的疑虑;对学生成长和教师业绩的评价给予具体的支持,形成合理的评价方案。

申仁洪教授认为,融合性文化的建设体现在多个方面:全员参与,学校中每一员都参与到计划和实施新动向的过程中来,并发出自己的声音;领导民主,领导者应该尽可能融入本校的员工团队中,并且组织中所有的成员只要有能力都应该有机会成为领导者;学校稳定,富有同情、尊熏和友爱的校风,学生和员工都能有不断增长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保证学校生活的稳定性;弹性课程,反映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必须包含合作学习和体验活动的机会,也必须允许有个人化的学习;员工发展计划,反映出教师兴趣所在,并建立在合作性方法的基础之上,避免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职员工发展计划的分离;家长参与,在这个团队中给家长留出一席之地;重视成功,学业成功应该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基础上,并应得到整个学校和社区层次的重视;社会责任,教育社会不仅关注学生直接教育成果,而且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信赖与信任的关系。


关闭窗口
 
 首页 
站内搜索:
站内检索:

 

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  电话:kjjd3@cqnu.edu.cn  邮编:401331
ICP备案号:蜀ICP备05026983号